吉利重构新能源棋局:全面私有化极氪的深层逻辑
2025年5月7日,汽车圈因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将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目前尚未持有的34.3%极氪股份,实现对该品牌的完全私有化。这距离极氪以“造车新势力最快IPO”登陆纽交所仅仅过去一年。此次跨越数十亿美元的资本运作,无疑是吉利在新能源赛道布局中的关键一步,也揭示了其应对行业“科技军备竞赛”的深谋远虑。
尽管吉利并未提前释放私有化信号,但这步棋并非仓促之举。从多个层面看,这一决定可谓势在必行,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夺回自主权:摆脱上市规则限制,专注资源突破新能源。
作为吉利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品牌,极氪在上市状态下需应对信息披露规定和短期财务压力。例如,在竞争对手争夺技术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极氪却因财报静默期受限,无法快速回应市场关注。此外,作为上市公司,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极氪在产品定价及研发投入等方面受到资本市场短期表现的制约。
更何况,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波动,中概股在美资本市场面临诸多隐形风险。退市后,极氪将在品牌整合、国际化扩张及长期技术布局方面获得更高自由度,并能专注于加强新能源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而非被瞬息万变的资本环境牵制。
2. 市值偏差:资本市场低估了极氪的真实价值。
虽然极氪在销量和盈利能力层面表现出色,但其市值却显著低于竞争对手蔚来。2024年,极氪累计交付22.21万辆新车,而蔚来仅为22.19万辆,同时极氪的毛利率高达15%-18%,远胜于蔚来的不足10%。然而,截至私有化前,极氪的市值仅为蔚来的65%。
这种“低估”与吉利传统燃油车较高的销售占比有关,导致市场对极氪的新能源属性存在偏见。相比蔚来独立发展的方式,极氪与吉利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如供应链、生产制造体系与渠道网络)反而被市场忽略。私有化后的极氪将有更多空间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3. 整合协同:聚焦大旗下的品牌整合战略。
近年来,汽车行业正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转型。面对竞争的白热化,吉利启动了全面的品牌整合策略。包括几何、领克、雷达等子品牌已分别并入吉利银河和极氪,未来将更多资源集中在主力品牌上,降低重复投入和“兄弟互搏”现象。
此次私有化极氪,意味着吉利的整合行动更进一步。整合后,技术、供应链及研发资源调配效率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整合带来的研发投入成本同比大幅降低20%,管理费用也显著减少。这为极氪进军新能源市场提供了更强支持,为吉利整体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私有化不仅仅是资本运作,更是吉利应对全球汽车行业变局的战略布局之一。从全球视角看,随着美国加大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制裁,中概股的合规成本和经营压力日益增加。例如,美国的关税政策、《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及数据隐私监管等,已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车企付出高昂的合规费用。退市后,极氪将更好地适配国内及国际市场环境,为品牌长期发展赢得战略回旋余地。
此外,整合极氪也是吉利为重构技术版图所迈出的重要一环。尽管极氪依托吉利的CMA模块化平台和先进智能驾驶技术具有先发优势,但在最为关键的三电技术(电池、电控、电机)方面,尚未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极氪私有化后,吉利有望以集团名义全面整合旗下核心零部件资产,如极氪控股的威睿电动,为未来新能源技术储备提供更强支撑。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比亚迪的超级电驱与宁德时代的超级快充技术均已抢占技术高地,而极氪的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智能驾驶领域。搭载双英伟达Thor芯片的浩瀚智驾系统,以及取消高精地图依赖的城市NOA技术,将成为吉利新能源产品的重要科技护城河。
然而,吉利深知仅凭单点技术优势难以长期制胜。私有化极氪的背后,是通过全面整合技术与品牌资源,补齐三电技术短板,并构建从智能驾驶到核心硬件的全栈竞争力,以更好应对存量市场竞争及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渐进式过渡。
时间紧迫,转型提速。随着资本市场调整和技术重组的完成,吉利正在为一场更大的战役铺平道路。这次极氪私有化只是序幕,未来吉利的每一步动作,都将深刻影响新能源赛道上的格局之变。
[风投高科网出品] [新能源私有化] [吉利极氪整合]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 [三电技术发展] [刘智勇频道] [真机智能] [机器姬智能体] [机器洞察网] [AI之星网] [风投高科网] [猛虎财经网] [硅基科学网] [人形纪元网] [黄金广告位]
📚 更多资源分享:刘智勇频道第五卷
💾 百度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t8v6MyTmc3rGizAldR1ow?pwd=qwer
🔑 提取码: qwer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但中国品牌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声音,吉利就是其中的领跑者!
单点技术固然重要,但网状创新才是定海神针,吉利的大格局让人不得不佩服!
新能源棋局中,吉利的布局如同在下围棋,一步步占据关键点,好戏才刚刚开始!